3 讨论
3.1 关于FTIR鉴定
中药挥发油的红外光谱实际上是其所含的多种化学成分共同形成的叠加图谱,当油中所含的主要化学成分或特征成分的质或量相同或相近时,其FTIR就相似,就具有较多的共有峰和较少的差异峰;而质或量差别较大时,其FTIR差异较大,就会有较少的共有峰和较多的差异峰。由广藿香挥发油的红外光谱图1可知:在约20个吸收峰中样品1与样品3存在13个共有峰、样品2与样品4中存在10个共有峰;4批广藿香样品仅在2940cm-1、1729cm-1、1634cm-1、1561cm-1、1176cm-1、997cm-1、832cm-1处存在7个共有吸收峰。这表明样品1与样品3油中所含化学成分较接近,样品2与样品4成分较接近;市售广藿香样品的质量不够稳定。
3.2 关于GC-MS分析
由表1可看出,本实验从4批广藿香样品的挥发油中共确定了20种化学成分。主要成分均为广藿香醇(19.61%~46.19%)、广藿香酮(5.15%~27.51%)、α-愈创木烯(3.82%~6.74%)、δ-愈创木烯(4.81%~8.33%)、α-广藿香烯(3.82%~4.32%)、β-广藿香烯(4.47%~14.76%)、刺蕊草烯(4.08%~4.98%)、β-丁香烯(4.26%~4.98%)。
在4批样品中,样品3挥发油中广藿香醇的相对含量最高(46.19%),广藿香酮(5.15%)、β-广藿香烯(4.47%)的相对含量则是最低的。文献报道广藿香挥发油中广藿香酮与广藿香醇的峰面积比值在0.35~1.25,此比值可作为控制质量的指标参数[2],本研究中4批样品挥发油中广藿香酮与广藿香醇的峰面积比值依次为0.64,1.40,0.11,1.15。其中样品3比值最小。将本研究结果再与文献[3]相比,也是样品1,2,4较为相近,样品3相差悬殊。文献[4]报道广藿香叶中主要的挥发油成分为广藿香醇,相对含量高达54.9%,而样品3中恰恰含有较多的叶了,我们认为这很可能是样品3中含有较高广藿香醇的主要原因。此外,文献报道土藿香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胡椒酚甲醚[5];在土藿香油中未检测到广藿香醇,而广藿香油中则含有较高的广藿香醇[8]。在本实验中未检出胡椒酚甲醚,这恰好表明这4批样品均不是土藿香。王冬梅等[7]报道不同产地的藿香挥发油可分为胡椒酚甲醚和丁香酚甲醚为主成分的两种化学生态型;罗集鹏等[9]报道广藿香可分为广藿香酮和广藿香醇两个化学型,本研究中4批样品的化学生态型与文献[9]相符合。
通过测定广藿香挥发油的FTIR,能更为准确
地鉴定广藿香样品。GC-MS法能够准确地测定藿香挥发油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及其相对含量,并能根据其中所含的主要化学成分的质量来分析样品的化学生态型。上述方法均简便易行、较为准确可靠,适合于市售广藿香的质量分析及其挥发油的质量控制。我院已用上述方法对相关制剂进行质量检验和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国药典,I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42-43.
[2] 刘志华,周德英.GC-MS法检测广藿香挥发油的化学成分[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6):95-98.
[3] 王俊华,符红.广藿香挥发油化学成分气质联用技术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0,11(7):579-580.
[4] 陈秀华,刘强,陈兴兴,等.广藿香不同部位挥发油成分的比较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4):127-128.
[5] 王建刚.藿香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J].食品科学,2010,31(8):223-225.
[6] 林彦君,许莉,陈佳江,等.川藿香与广藿香挥发油化学成分GC-MS对比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20):100-102.
[7] 王冬梅,杨得坡,王发松,等.藿香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分析及其化学生态型的探讨[J].中草药,2005(9):1302-1303.
[8] 莫建霞,蔡程,张霞燕.广藿香与土藿香的挥发油成分和显微特征比较[J].中药材,2009,32(11):1675-1677.
[9] 罗集鹏,刘玉萍,冯毅凡,等.广藿香的两个化学型及产地与采收期对其挥发油成分的影响[J].药学学报,2003,38(4):307-310.
[10] 张桂芝,顾玲燕.山柰挥发油的红外光谱法与气相色谱质谱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9):2252-2254.
[11] 张桂芝,顾玲燕,孟庆华.山柰饮片挥发油的GC-MS特征成分和指纹图谱研究[J].中成药,2009,31(7):985-988.
[12] 赵玉兰,张桂芝,王忠慧.片姜黄饮片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09,5(9):33-35.
[13] 刘亮锋,黄晓丹,蔡大可,等.广藿香油及藿香油的研究概况[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2):100-102.
[14] 王吉春.广藿香中挥发油成分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1):43-45.
|